千秋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千秋读书 > 明末逐鹿天下 > 第556章 建国(下)

第556章 建国(下)

第556章 建国(下) (第1/2页)

晋国的高层,已经定下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的战略。
  
  张敬芳建议道:“王上,燕大人,卑职认为郑国的报纸上说的很对。
  
  移民们来到这里风雨飘摇,只有王上建国,才能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。”
  
  晋王李凤鸣还没有回答,燕旗抢先说道:“张大人,你又何必听从郑国报纸上的吹嘘。
  
  对郑国有利的事情,未必会对我国有利。
  
  说句大不敬的话,百姓们只要过得好,从不在意皇帝是谁。
  
  我们先不打出旗号,但相关的衙门要先建立起来。
  
  等到时机成熟,顾大人也练出一支强军,这才是我们竖起旗号的机会。”
  
  晋王李凤鸣赞同道:“没错,本王也是这样想。
  
  至少要剿灭尼罗河两岸的土著部落,有实力抗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。
  
  我们才能打出属于自己的名号。
  
  我相信咱们君臣团结一致,建国的时机会很快到来。”
  
  晋王李凤鸣关于是否建国,他直接一锤定音,决定建国的条件。
  
  他用手指敲击着桌面,道:“咱们君臣继续进行,关于晋国的制度讨论。”
  
  顾凌军将军表情严肃的说道:“王上,卑职对于晋国制度,只提出军方的要求。
  
  军方全体上下都希望,保持类似大华的文武分治制度。
  
  文官除非调印军职,否则不能随意插手军方的事物。”
  
  晋王李凤鸣就是军队出身,还是负责统筹一切的参谋长。
  
  他比军中的将领,都了解军队的脾性。
  
  国君不能无限给前线军队大全,军队掌握巨大的权力,必然会形成藩镇。
  
  又不能让文官把军队压制的太过,一只弱旅无法保护国家。
  
  晋王李凤鸣看向顾凌军,他笑着说道:“本王也比较熟悉从大华传承的军制,大的框架不会改变。”
  
  顾凌军听到晋王李凤鸣的承诺,他就不再发言。
  
  燕旗继续说道:“晋国的大部分制度,都是继承大华的制度。
  
  官员和百姓已经熟悉这套制度,我们的统治会更轻松。
  
  今后发现哪些制度不合时宜,到时候及时改进。
  
  关乎国家的定位,这需要王上亲自做主。
  
  郑国重商,我们国家重视哪一方面。
  
  还有辽国传过来的国民等级,我国是否向郑国一样,进行一些调整。”
  
  晋王李凤鸣对于这些问题早就有所思考。
  
  他立刻拿出几张手稿,交给燕旗等人阅读。
  
  燕旗读着晋王李凤鸣的手稿。
  
  晋国定位很清晰,以农业为主,生产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。
  
  并扶持一些加工业,加工种植的农作物,出口成品。
  
  晋国位置靠近赤道,他还处在尼罗河两岸。
  
  在尼罗河上修建水库,通过水渠灌溉大量的国土。
  
  晋国大部分国土,都是较为肥沃的平原。
  
  只要能挡住西北方向的沙漠戈壁扩张,大部分国土都能种植农作物。
  
  燕旗看着晋国的这个定位,这比较符合晋王李凤鸣稳重的性格。
  
  先成为一个农业国,在逐步向工业国攀登,这是比较适合晋国的成长路线。
  
  关于国民等级,晋国与辽国和郑国都不一样。
  
  晋国更关注血脉,只有认同华夏文化,并且父母双方都为汉族,才能成为一等国民。
  
  汉族与其他种族混血,或是已经被华夏文化同化的人,成为二等国民。
  
  其他自由民为三等国民,最底层的为奴隶,不算国民只算是国民的财产。
  
  一等国民才能为官,二等国民可以为吏,并能参军入伍。
  
  燕旗看完手稿,他把手稿递给顾凌军,看向晋王说道:“王上,臣对于晋国的定位没有意义,王上考虑的很清楚。
  
  但对于国民等级,这是否太过严苛。
  
  大华那里都只看文化认同,吸收了大量的土著。”
  
  晋王李凤鸣语气冰冷的说道:“华夏文化同化能力极强,但也付出了血的代价。
  
  我们不想成为代价,只能采用这种办法。
  
  大华本土的汉族有多少,数百倍于土著。
  
  这就像一滴墨水,滴入一缸清水中,很快就会被稀释。
  
  大华可以承受同化所付出的代价。
  
  匈奴何在?鲜卑何在?契丹何在?
  
  数十上百年之后,也不会再有倭人,越人,暹罗人。
  
  我们这里的情况,就像把一滴清水,滴露在一缸墨水中,很快就会把自身染黑。
  
  本王在罗阳城中,已经看到汉人与黑人在一起,还不只是一例两例。
  
  国家主体族人数量不够的情况下,必须要纯化血脉。
  
  要不然百年之后,必然会出现,一位黑人王子登上王位。
  
  华夏文明看重文化传承,但也不是完全抛弃了血脉。
  
  国君可以下旨提拔任何等级的国民为官,国民等级却不容更改。”
  
  燕旗听到晋王李凤鸣的解释,他完全支持晋王的政策。
  
  这个政策,更有利于燕家这种家族的传承。
  
  顾凌军也没有提出异议。
  
  晋国的制度框架确立起来,相应的衙门也开始成立,管理各地的移民。
  
  春去秋来。
  
  时间已经来到4340年(公元1643年)。
  
  晋王李凤鸣离开大华已经一年多。
  
  哪怕是在夜晚,罗阳城也灯火通明。
  
  外面的气温极为炎热,屋内的空调驱散了灼热的空气。
  
  他看着臣子的汇报,靖国已经是有十六座大城,三百多万国民,上百万亩土地的国家。
  
  经过长期清剿土著的作战,已经训练出一只人数为五万人,全员装备火枪的军队。
  
  晋王李凤鸣签署命令,让海军完全掌控红海的路口。
  
  海军主力舰队,入住吉星港,这座守卫着红海海峡的港口,它与阿拉伯半岛隔海相望。
  
  晋国现在的实力,已经无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。
  
  从大华购买的军舰,留在郑国金兰港训练。
  
  与他们一同训练的海军,还有闽国的海军。
  
  现在晋国的海军实力,已经能完全掌握红海海岸线。
  
  明天将会是晋国,正式举办建国大典的日子。
  
  罗阳城的大钟楼被敲响,时间来到早晨六点,还没醒来的百姓被钟声惊醒。
  
  他们开始忙碌着一天的工作。
  
  很多外地人,他们成群结队向王宫前走去。
  
  这些都是参与建国大典的人群。
  
  晋国的建国大典很庄重,高大的黄帝雕像树立在广场前。
  
  黄帝雕像前方,供奉着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木薯等农作物。
  
  晋王李凤鸣穿着一身蟒袍,站立在黄帝雕像前,好像等待着什么消息。
  
  大都督顾凌军捧着一份电报小跑过来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快穿之花式撩男 武炼巅峰 穿越火线之生化枪神 劫修传 我的1982 漫威之死亡商人 重生神医有空间 穿成神医小嫡妃 狂神刑天 大时代之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