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秋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千秋读书 > 大唐天将军 > 第三百七十六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,千乘万骑西南行

第三百七十六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,千乘万骑西南行

第三百七十六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,千乘万骑西南行 (第1/2页)

哥舒翰在灵宝大败后,逃出生天的部将就将消息传入长安。
  
  在这之前,李隆基和文武大臣已经陷入惶恐之中。
  
  因为西面战况陷入模糊。
  
  李瑄若没有渡过金城黄河的时候,李隆基还能稍稍觉得安稳。
  
  这也是李隆基有史以来最“勤于政务”的时候。
  
  平日里使者在丝绸之路上,络绎不绝,项背而望。
  
  李隆基要在早、中、晚听到关于金城黄河的消息。
  
  得知防线稳固,他才能勉强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。
  
  而李瑄迟迟不渡黄河,给他一种金城黄河是“天险”的错觉。
  
  李璬的回复,也一度让李隆基认为十三郎完成对陇右军和陇右诸胡的掌控。
  
  他的十三郎也是天才!
  
  和面对安禄山不同,李隆基知道李贼骁勇善战,没有催促李璬主动出击。
  
  静等东面胜利,再大军支援,攻击西面。
  
  他会向李瑄证明,能开疆万里,不是因为李瑄勇敢,而是因为他更强悍。
  
  可偏偏事与愿违。
  
  西面失去消息,就如黑暗中的火把,突然熄灭。
  
  李隆基一等再等,他向往的晨曦,终未再出现。
  
  使者的消息只有一点:陇右军奉颖王之命,封锁沿途驿站、道路,缉拿陇右内乱。
  
  一连多日,都是模棱两可的消息。
  
  长安的王公贵族都道颖王出事了,李贼将要兵临长安。
  
  否则颖王一定会上奏说名,朝廷派的使者必可以通过。
  
  惟一的安慰,就是武威距离长安两千里远,不像潼关,近在咫尺。
  
  他们认为再探几日,或许就会有西面的消息。
  
  但四月六日传来灵宝大败的消息却如一只大手一样,扼住唐王朝的喉咙。
  
  李隆基双眼一黑,一度昏厥。
  
  他就指望潼关的十几万彍骑、飞骑大军能扭转不利的战局。
  
  现灵宝大败,还有多少兵马守卫潼关呢?
  
  潼关的副将不断地请求支援。
  
  可朝廷哪还有兵马可用?
  
  “哥舒翰误我!朕早知道他是庸才,他要没死,朕一定处死他。”
  
  李隆基苏醒过后,召文武大臣于兴庆殿,庄严肃穆的朝会,他却布满悲伤与失落。
  
  皇冠和龙袍能被宫人整理整齐,但颓废的神情,再也难以掩饰。
  
  本该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,却接连被最信任的两个人背叛。
  
  一手缔造的强大帝国,面临崩塌的风险。
  
  这大厦将倾,谁能挽救?
  
  人们无法达到李隆基的高度,不明白李隆基从天上衰落是何等感受。
  
  无病无灾的李隆基,在此时如风烛残年一般。
  
  殿下的文武大臣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声。
  
 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忧虑。
  
  他们最难接受李瑄东进京兆,带来噩梦一样的统治!
  
  “朕亲自挂帅,御驾亲征!”
  
  李隆基突然从榻上起身,他瞪大眼睛,咬牙下诏:“朕会让太子监国!”
  
  文臣武将皆不可思议地望着李隆基。
  
  要是有十万大军还可。
  
  但长安已经没有兵马了,想在京兆继续召兵,还需要一定时间。
  
  “陛下万万不可,您是天子,怎能以万圣之尊,亲临前线呢!国不可一日无君呐!”
  
  杨国忠一听就急了,他噗通一下跪地,劝李隆基收回成命。
  
  太子监国,他还会有活路吗?
  
  怕是李隆基刚离开,李亨就会在大臣们都怂恿将他杀死。
  
  李亨也一定会干这种获取名望的事情。
  
  此时的兴庆殿的最前方,站着一个本不该在此的人物。
  
  太子李亨!
  
  这是李亨太子以来,李隆基首次批准他参与朝政。
  
  说明李隆基御驾亲征的想法,可能不再是说说而已。
  
  李亨心中窃喜,二十年了,他终于站在这里。
  
  但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站在这下面。
  
  “陛下不可……国家危难,天子应该坐镇中央。”
  
  “陛下万万不可……”
  
  杨国忠的党羽也站出来跪在地上劝谏。
  
  直到现在,还有大臣认为潼关能守住。
  
  毕竟大家都去过洛阳,“飞鸟不可渡”的天下第一雄关,深入人心。
  
  但不管是哥舒翰,还是郭子仪、李光弼,都提出据险而守,持久疲敌,伺机而出的战略,可杨国忠只为自己,根本不听。
  
  现在杨国忠就是抱着能活一天是一天,能富贵一天是一天的心思。
  
  只要他还有权力,哪管两京古道的饿殍遍地?
  
  “安贼一胡儿,竟然践踏我大唐之宫殿,淫乱宫女嫔妃。有唐一百四十年来,从未有过如此奇耻大辱。”
  
  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我虽老,但也想有光复洛阳的志向。将士们见我御驾亲征,定会人人拼死,将安贼打败,将祖宗的基业夺回来!”
  
  李隆基没有被杨国忠的劝谏所动。
  
  “太子,请您劝说一下陛下啊!”
  
  杨国忠看自己的劝谏没用,眼睛一转,反其道而行之向李亨说道。
  
  李亨太想监国了,听李隆基这么一说,他耐不住性子,以为机会来了,向杨国忠发难:“启奏陛下,安禄山深受朝廷恩宠,造反毫无道理可言,右相与安禄山不和,以至于积怨越来越深,总想置安禄山于死地。如此相逼,以逆贼得以口实,以清君侧之名,在范阳起兵。另李贼与右相仇怨,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,他也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。如今洛阳失守,灵宝大败,金城无消息,宰相杨国忠焉能无过?”
  
  李亨直接将安禄山叛乱和李瑄叛乱的过错全部算在杨国忠的头上。
  
  他认为只要杀死杨国忠,最起码李瑄没有叛乱的理由。
  
  如果李瑄继续进军长安,会被天下人诟病。
  
  但李隆基只是看着李亨侃侃而谈,沉默不语。
  
  他总感觉有人在点他。
  
  见此,杨国忠没有丝毫心虚畏惧,他理直气壮地向李隆基拱手:“陛下,臣早料安禄山必反,上奏陛下多年。时至今日,安禄山起兵谋反,非宰相之过。”
  
  “安贼和李贼清君侧,为什么直指右相?这不是宰相的缺失是什么?”
  
  大理寺卿张均是出了名的刺头,本来一直被杨国忠打压,郁郁不得志。现在指着杨国忠的鼻子骂。
  
  “此言差矣!汉代的时候,吴国和楚国以杀死晁错的名义清君侧叛乱。最终汉景帝腰斩晁错,难道吴国和楚国最终收回兵马了吗?你这是像袁盎一样进谗言。”
  
  杨国忠振振有词地回复张均,颇有忠臣气节。
  
  “内地空虚,安贼长驱而入,不费吹灰之力渡过黄河。宰相没有提前布防,这是宰相缺少大局。”
  
  宪部(刑部)侍郎房琯也出列奏道。
  
  “房侍郎书生之见,迂腐不堪,你认为多少兵马布防才能抵住二十万铁骑?”
  
  杨国忠直接人身攻击房琯。
  
  他早就看房琯不爽了,天宝十三载关中暴雨的时候,这家伙竟敢偷偷密奏圣人。
  
  与李亨有关系的大臣,哪能忍受杨国忠的专横跋扈,此时纷纷出列,开始攻击杨国忠。
  
  但杨国忠不慌不忙的狡辩,大有舌战群儒之势。
  
  整体来看,杨国忠落入下风,好像太子一方占据优势一样。
  
  殊不知,此时李隆基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。
  
  “嘭!”
  
  “够了!现在国家陷入危难之中,不是追究谁功谁过的时候。国家将亡,亏你们还是太子和大臣,竟然在窝里斗。如此还能打败李贼和安贼吗?”
  
  本就怒火中烧的李隆基见到这种争吵,更加生气。
  
  “退朝!右相与朕殿后议事!”
  
  李隆基不想再听乱糟糟的言语,将召杨国忠一个人谈论。
  
  这让李亨猛然醒悟,他中杨国忠的诡计了。
  
  李隆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最不想看到内部不团结。
  
  本就烦闷,现烦上加烦,哪能不生气呢?
  
  在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下,杨国忠随李隆基一起退到交泰殿。
  
  “右相,什么时候能再召十万大军,朕决定御驾亲征。”
  
  李隆基忘不了御驾亲征。
  
  “臣不敢说啊!”
  
  杨国忠再次跪在地上。
  
  “朕恕你无罪!”
  
  李隆基焦急地让杨国忠说。
  
  “太子突然变得这么强势,那么多文武大臣附和他的话,怕是陛下一前往潼关,就会被尊为太上皇了。”
  
  杨国忠缓缓说道。
  
  他知道李隆基现在最担心什么。
  
  御驾亲征,是为保住权力。
  
  恰恰说明李隆基怕失去权力!
  
  李隆基听后嘴唇在颤抖,再也不提御驾亲征的事情。
  
  “圣人,渭水之畔的皇家马厩还有三千牧监兵,灞上也有三千新兵,可令李福德率领三千牧监兵和三千新兵去潼关支援,凭借险关还可以坚守。”
  
  杨国忠又趁机向李隆基建议道。
  
  “也只有这样了,速速命令他们吧!”
  
  李隆基点头同意。
  
  只是十几万大军惨败,如何能凭借六千新兵的弱师固守?
  
  “西面是重中之重,陛下当速速命令郭子仪、李光弼率领大军返回支援。”
  
  杨国忠又建议道。
  
  “郭李二将,已在河北连胜啊!”
  
  李隆基皱眉,他一直憧憬李光弼和郭子仪直捣黄龙,使安禄山被迫退出洛阳。
  
  “长安是天下核心。如果李贼趁势而来,围攻长安。即便收复河北又有什么用呢?”
  
  杨国忠貌似有理有据地说道。
  
  “传我密诏,让郭子仪、李光弼,整合河东军、朔方军从井陉返回,支援长安。”
  
  李隆基凝目,点头吩咐杨国忠。
  
  “遵旨!”
  
  杨国忠拱手。
  
  “要尽快查清金城郡的军事,各地郡守,尽可自募义兵,保家卫国!也不要吝啬官位去封赏他们。”
  
  杨国忠临走前,李隆基不忘向他吩咐。
  
  一日不明金城的战况,他就难以合眼。
  
  “臣会多派探子,寻找山间小路,打探消息。”
  
  杨国忠回复后退去。
  
  李隆基独坐在空旷安静的交泰殿上,迟迟未回自己的寝宫,直到太阳落山,李隆基起驾到花萼相辉楼。
  
  这是最近每天都会做的工作。
  
  他登上花萼相辉楼的最高楼,一眼望长安全貌。
  
  可惜,在长安水灾的时候,他没有勇气掀开窗帘。
  
  水灾只是百姓受苦,叛乱则是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。
  
  自安禄山起兵以来,潼关烽火,再次被点燃。
  
  按照大唐的制度,从潼关到骊山,每隔三十里设一烽火台。
  
  最后一座烽火台设计在骊山主峰的山顶。
  
  和一般的“烽火告急”不同,骊山上的烽火叫“平安火”。
  
  如果潼关安全,则清晨和傍晚各点燃一次,向长安报平安。
  
  这样形势的烽火,更能让李隆基心里慰藉。
  
  李隆基登花萼相辉楼正是为观看这平安火。
  
  这一天,崔乾佑昼夜不息,猛攻潼关。
  
  血流黄河,血洒高山,惨绝人寰!
  
  但潼关还在唐军手中,到了傍晚时分,李隆基看到骊山烽火台上的冲天烟柱,暗暗松一口气。
  
  叛军未攻破潼关,证明一切都好!
  
  当李隆基望向西面的时候,只能看到广阔的咸阳原。
  
  初夏到来,那里一片青意盎然。
  
  使李隆基忽然想起李瑄的名句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。
  
  “李七郎,等抓到你,朕会当面质问你为何背叛我?”
  
  恍惚间,李隆基看到咸阳原上骑马而来,穿着金甲的李瑄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快穿之花式撩男 武炼巅峰 穿越火线之生化枪神 劫修传 我的1982 漫威之死亡商人 重生神医有空间 穿成神医小嫡妃 狂神刑天 大时代之巅